东莞环境监测走向社会化

“环境监测社会化实施以来,被监测单位普遍反映检测报告效率提高了很多。”东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室主任邓奕球说,“过去是一个市监测中心站100多人在忙,如今是8个机构几百人做事;而且,体制机制不同,公司更讲成本核算、工作效率。”

面对1200多家国家、省、市重点污染源以及监督、执法监测任务,广东省东莞市在环境监测社会化改革过程中找到了“出路”,尝到了“甜头”。

东莞市环保局副局长吴对林说:“东莞市推动环境监测社会化改革,由过去直接提供转为现在购买服务,盘活了社会资源,推动了监测产业的发展,将‘技术放开、管理强化’的思路落到了实处,实现了环保部门从‘运动员’到’裁判员’的转变。”

对检测机构从8个方面评估打分,招标入库

“东莞环境监测社会化的核心是:实施检测机构‘招标入库’制,这与其他城市检测机构‘资格认定’制,略有不同。”

何谓“招标入库”制?东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詹志薇告诉记者,就是政府对环境监测服务库进行公开招标,将原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承担的部分监测业务,委托给入库社会检测机构开展。由政府采购中心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操作,随机抽取专家,从规模实力、服务能力等8方面,对检测机构评估打分,排序入库。

据了解,2014年首批共有6家机构入库,有效期为1年。今年共有8家机构入库,有效期为两年。

为何只有入库机构才能承接业务?入库机构数量如何确定?詹志薇介绍说,现阶段实施检测机构“招标入库”,既有依据,也有必要,是有效推进环境监测社会化的现实举措。

“我们的委托有业主的授权。”詹志薇介绍,需要开展环境监测的企业在办事窗口时,已填写委托单,让市监测中心站将监测业务按照已公布的收费标准,委托给相关有资质单位开展。

“更重要的是,当前实施检测机构‘招标入库’,适当控制机构总量,有利于防止无序恶意竞争,推动环境监测服务业健康发展和环境监测社会化工作稳步开展。”

据介绍,当前社会检测机构良莠不齐,不少小机构乱打价格战,造成恶性竞争,最终会严重影响环境监测社会化工作开展。詹志薇说,我们根据全市的监测业务量来确定入库机构数量,既要防止机构“吃不饱”,也要防止个别垄断。目前东莞市环境监测业务量约为每年2000多万元,根据第三方评估,入库机构监测业务控制为每家200万元~300万元较为适宜。入库机构实施动态管理,做得不好的机构在下一轮招标中可能会被淘汰出局。

入库机构的业务分配则是采取循环排号为主,结合检测机构承检能力、监测任务地域位置和完成时限由市监测中心站进行分派。“即使金额再小,抽中的检测机构也必须要去,检测机构没有拒绝权。”詹志薇说。

连续3次考核不合格将被淘汰出局

今年3月~6月,8家入库检测机构共完成任务1637次,出具报告1628份,报告及时率为99.6%,总计费用746万元。

在8家入库检测机构之一的某家实验室,记者看到,洁净整齐的实验室里,身披白褂的监测员,操持仪器,个个细致严谨。

“除了成本核算,我们更注重的是质量保证,不能因此砸了牌子,更不想被淘汰出库。”立创华科公司总经理张庆告诉记者,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每季度会组织量化评分考核,还会向每家受检企业发放《监测质量意见反馈表》,进行满意度调查。

据了解,2014年底,经市法制局合法性审查同意,《东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东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环境监测质量考核管理规定》印发实施。根据上述规定,2014年以来,东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先后召开了5次质量管理工作座谈会,举办了4期培训班,组织了16次现场采样暗访、30多家次实验室质量检查、7次盲样考核。

“2014年至今我们共收到企业投诉8家(次),多是反映一些监测条件的小问题。到目前为止未发现入库机构数据造假等严重问题。”邓奕球强调,入库检测机构违规成本太高,不会铤而走险、因小失大。“因为一旦发现出具超出认证范围的报告、客户有效投诉累计达3次、编造数据等违规行为,将被直接勒令退出,失去一年几百万元的监测业务。”

监测收费标准20年未变,不适应监测社会化发展趋势

“我们严格按照政府确定的收费标准来收费,可是现在的监测收费标准,还是1996年广东省物价部门制定的,当时是以事业单位来制定,许多隐性成本未计入。而且,标准一用就是20年。”

张庆告诉记者,当前环境监测服务市场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一块“肥肉”。

“各项运营成本包括运输、设备运维、耗材添置、房屋租金,特别是用人成本,支出很大。公司现有员工80人,按平均每人每月5000元工资计,一年就要480万元,约占公司支出的4成。”张庆笑言,从采样到分析再到出具报告,环境监测服务更像是一个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

据了解,2014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025万元,其中东莞市环保局转委托环境监测项目约400万元。“目前,公司基本能做到收支平衡、盈利甚微。要不是其他一些招标监测项目或企业委托监测项目补贴,难以保障企业的日常运转。”张庆坦言。

对于提高监测收费标准,吴对林也颇为认同。他认为,“没有监测产业行业的健康发展,环境监测社会化就会沦为一句空话。要加快建立环境监测机构信用管理体系,按信用评级实施差别化管理,要有相应的激励或约束性措施。同时,要及时公开,便于社会监督;做到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推动环境监测产业行业的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报(微信)

上一篇:
下一篇:

This site is protected by wp-copyrightpro.com